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简单一步 , 微信登陆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62|回复: 0

视觉训练——常用视觉训练仪

[复制链接]

307

主题

0

回帖

1030

积分

网站编辑

积分
1030
发表于 2024-8-3 15:58: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下是常用视觉训练设备的简单介绍,以供家长或视觉训练门店参考。所有的视觉训练门店都不可能将笔者上述的全套设备一一购置,每个门店按自己的特色设置。视觉训练店的设备较多,为了孩子在视觉训练时不造成视疲劳,建议孩子每天一次的训练时间不大于 45 分钟。% S( w6 I" |. t9 _$ ^+ }  m
3 I9 O8 p6 S6 s0 X
(一)穴位按摩
- s' B& U; z: e  t, J. P. D0 O穴位按摩如图1、图2所示。穴位按摩不论是使用人工、按摩仪、磁棒等,其按摩穴位大致相同,这类按摩是人工一对一进行,按摩成本较高,也有部分门店使用按摩仪(热气动按摩仪或气动按摩仪)进行按摩如图1 所示。/ z4 l# k' ~  c1 ]' e: K3 K1 v. I0 i
, c# w1 F; b8 p3 x: u% r2 x" N

( R; O2 m/ j  a( x9 \(二)眼调节训练仪
8 h, ~2 u: }7 S! x眼调节训练仪如图3所示。眼调节训练也称“转眼训练仪”,使用仪器或手指进行转眼训练或眼动训练,眼球跟随光点移动而转动眼球来提高眼调节灵敏度,
) q1 }* B4 t2 `7 {+ t/ ?) c$ C% |, Y8 A2 N

4 n0 u3 z8 B& R0 V4 p: ^8 `0 a(三)反转拍训练
' j# Z% M* p$ P& e4 g& g  r% U* [* G  U反转拍如图4所示。翻转拍有手动翻转拍和自动翻转拍两种,手动翻转在实际应用中,不尽人意,操作不方便,使得很多孩子操作姿势不规范或不能坚持操作,而导致翻转拍在训练时达不到效果。自动翻转拍有趣味性强等优点,但训练效果很难显现,导致在市场应用较难普及。
2 ]. P% [# t! {- S9 @, g9 ]翻转拍的具体操作请到当地视力训练门店去咨询,或阅读反转拍的使用说明,这里不再详述。  E5 w4 ?& d; n, b% x3 {6 \" Z6 p

' ]) J% h- @3 e. ^" _' p4 Q. g+ `+ ^+ ~  w4 _9 \& Y
(四)拉远镜(阅读镜)
, P- X* p2 |( d2 U" x拉远镜如图5所示。拉远镜,又称视距延长镜,也叫阅读镜。可用于阅读和看视频等。若用于写字或做作业有视觉差,成像虚不真实。其原理是运用光学透镜组合,将近距离高强度的用眼,通过光学透镜将焦距(像点视距)远移,近距离阅读时,减少近距离用眼的视疲劳强度,从理论上有延缓青少年近视程度发展的作用。
- C1 G0 c. I4 e2 _$ D) B" }% W0 u: G- R, }% q! v
7 E1 a+ E8 x" p8 `+ t" I7 b
(五)3DVR 视频' E" o: n" ~/ L; l5 W6 _
视觉训练市场上有使用3DVR视频,对近视患者进行调节放松和眼肌灵敏度训练。3DVR视频主要是含有“远距离”观看,同时还有不同方向的动作视频,能有效的放松调节,还能提高眼肌灵敏度,使视力清晰,但这样的训练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建议每次观看3DVR视频不得超过15分钟。
; P7 G3 @3 @0 l  ]: Q(六)红绿固定矢量推进卡
. X  h' f* b( s7 R红绿固定矢量推进卡如图6所示。此卡在训练时孩子眼距离卡的距离为40~60cm,视线与卡片成一水平,孩子双手持卡慢慢做“重合与分开”动作。也是训练孩子的“集合与散开”的融合功能。
3 b2 E! H2 ?6 _$ W# H" t$ \; h  y# U0 Y
( |* W( ]* \6 t' z& K% i/ I. d$ f3 K" u& Q4 O4 p7 Y$ H8 R
(七)实体镜. m# y7 P4 t- T
实体镜如图7所示。实体镜可做“集合与散开”训练也可作融合训练。有很强的趣味性,很多孩子喜欢做实体镜描图。适合近视和弱视孩子训练,具体操作请参照使用说明书,操作方法请阅读使用说明书。, i& D6 K( v, [- D: V
3 L- ^! z- L9 I
/ n8 V( ~" g6 y$ _+ O! C
(八)直线训练仪
* S: p( d; K; m. y$ e) R9 y1 K1、直线训练仪原理0 N( ?# e$ P8 J: t  Y
直线训练仪如图8所示,是采用给训练者双眼加“正镜片和负镜片”的极限荷载,使眼睛产生集合与散开的“聚散”灵活度锻炼,在训练中双眼由于加有“正镜片或负镜片”,而使眼肌得到“放松与收紧”锻炼。直线训练仪在训练中有“视标”注视,训练者在训练中使用“凝视与扫视”地注视原理,同时使眼肌在做“放松与收紧”锻炼,增强了眼肌调节灵敏度。最终使训练者视力有明显提升。5 V- l' Y+ o/ r' a

6 P+ q# P. K- ?+ s
1 i) Q- r% R2 H" q8 z: G2、每次训练时间:
) H; c8 c8 U* q. |每天一次,每次训练时间30~40分钟,一般是先使用“正镜片”进行“放松”训练15分钟,休息5~10分钟,再使用“负镜片”进行“收紧”训练15分钟。
: N2 t! j2 o: [- d7 {( i2 @3、直线训练仪优点:
+ S7 {" a3 U- i% l对假性近视训练效果特别明显。假性近视孩子经过15分钟“正镜”训练,大部分孩子视力可以恢复到正常。没有近视者经过体验训练视力也能提升。年龄较小者训练后效果越明显。
' L, ^; r: |0 J笔者在2009年加入视功能训练团队,当时国内的视功能训练刚刚起步。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直线训练仪”,就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直线训练仪对假性近视或视疲劳训练效果表现突出。
; K% L1 E$ R* o: N+ @4、直线训练仪缺点
1 d, E9 W9 [0 C7 I. X2 C此款直线训练仪因体积大,不适合放在家中进行训练。
2 L; V6 @1 \" u, h- {- @(九)光生物调节仪
: O, X! Q# P8 [) h+ G光生物调节仪如图9、图10、图11所示。是模仿自然光中的红光对眼部进行刺激,就好像人们在户外吸收自然光的感觉,增加眼部血液循环,促使眼底多巴胺分泌,缓解眼疲劳,有预防和抑制近视发展之功效。* }% f' S: Q" g, k- W  d9 I
光生物调节仪眼部刺激训练:眼部与光生物仪器成一水平,距离约20cm,不戴眼镜,闭眼照射眼部10分钟,照射10分钟后灯光会自动关闭,训练者继续闭眼,等眼后像消失后再睁开双眼,每天2次,间隔约4小时。  @+ y- N* S. M/ o+ [$ @3 b/ f
此仪器是为户外活动较少的孩子补充自然光,预防和控制近视发展。" q8 }' Y1 h$ j# C, @* w

: W: a! j" q! v/ g# C$ m1 T7 c3 \' u5 M1 X
(十)哺光仪训练( D( Z9 M& T0 Y( F' z8 q# R' h
哺光仪如图12、图13所示。哺光仪是采用630~650nm红光进行照射训练,也叫“红光训练仪”低强度红光简称:“RLRL”。5 x) G; ?5 n( v; B* b6 h. G
% m) s, @( `" f  ?! j" F
' {. W- y" R& w! S; Q
1、哺光仪原理:1 [- j0 S3 B0 x  B& y
是采用630~650nm低强度,单波长红光照射眼底视网膜,达到补充自然光(太阳光中的 650nm 波长照射眼底,有益眼健康)。引起脉络膜血流增加,提高血液循环及供血量,改善近视眼底供养不足问题,抑制眼轴过度增长,起到控制近视快速发展的作用。( D5 Q2 {( g6 `3 {4 A6 h4 b" w
哺光仪最初是用于治疗弱视训练,后来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可以控制眼轴,抑制近视发展。经多个专家组在2017~2019年的2年间,使用630~650nm红光发射功率2mw,入眼功率0.1~0.3mw,每天对眼部进行照射2次,每次3分钟,两次间隔4小时以上。初次30天内复查,以后每3个月复诊一次,通过2年间的临床试验发现,哺光仪可以控制眼轴增长,达到控制近视度数发展之功效。
. Q' e# a5 l$ S( S2、哺光仪训练要求' K+ t  J. {1 A; @! t7 x& n
(1)为使哺光仪训练效果明显,对年龄较小的以及自觉性较差的孩子,需要家长陪伴或监督一起完成训练过程;1 d7 ^/ P8 W4 [5 n% G
(2)适用人群:5~15岁的近视孩子。弱视孩子不建议使用,大于15岁者如果近视度数还在发展可继续使用。视力正常人群不建议使用;
/ ?- [5 u8 J+ _9 J$ `& Y( C! k(3)禁忌症:光过敏史、黄斑疾病、中重度干眼、角膜疾病、青光眼白内障、玻璃体视网膜疾病、青睫综合症、高眼压症;白化病、银屑病、肾病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糖尿病等免疫系统及全身性疾病患者:
/ E8 [% ]" l8 x(4)训练前必须检查的项目:裸眼视力、屈光度、矫正视力、眼压、生物测量仪检测眼轴长度;近视度数≥-5.00D或眼轴≥25.5mm者,需要做眼底照相和进行0CT检查,判断视网膜是否存在异常;矫正视力<0.8(远视性的弱视除外),需要进行0CT检查:
( l2 L) X' W6 K% d( k) h(5)近视度数≥-1.00D或裸眼视力≤0.6者,必须配镜,并看远时必须戴镜,防止远距离视力不清,而导致调节过度,看远不能放松,影响哺光仪训练效果。配镜后近距离用眼(如阅读或写字)可不镜,配镜视力正常或足矫:  j" G" ^" h/ ]/ u7 }
(6)屈光度检查时,建议进行“散瞳”验光;
5 ^: E2 G  o1 b; R! b* {4 o$ q(7)哺光仪训练每天2次,每次3分钟,两次间隔时间4小时以上,训练3分钟后仪器自动关闭,训练后需闭眼2~3分钟,等后像消失后再睁开双眼。首次训练时,会感觉仪器光线较强,偶尔有刺眼感,部分孩子在一周内会有眼睛胀痛、流泪等现象,属于正常反应;
2 g3 Z; W6 j8 U% f/ V(8)哺光仪训练建议每周5天,每周照射眼底不超过10次。(每周训练天数请咨询产品供货商);' B" U4 G7 C% v+ G
(9)使用哺光仪体验时,训练结束请记录“后像”消失时间,超过6分钟疑似有“光过敏”现象,终止哺光仪训练;
0 p/ Y7 L5 @! J2 E4 P(10)短期视力严重下降、持续眼前光晕、暗点、任何视网膜结构损伤或视网膜电生理、视野、对比敏感度或色觉的改变等情况者,终止哺光仪训练;
$ ~0 Z1 j& K, U- K3 C当眼部有不适应时,终哺光仪训练,即时咨询眼科医生:
0 t" _, R8 }' M1 W(11)考虑停用时,可逐步减少使用次数,停用后第1个月、3个月宣进行眼轴测量,观察期不应少于半年;+ \" R, m2 w$ U8 U1 ]' V1 |
(12)建议每天第一次训练,请在早上9:00前时段更佳,另一次训练时间不做要求;. p! ?; }4 i9 ^) }
(13)在使用哺光仪训练时,任何“阿托品”或有散瞳性质的药水停止使用;
" Y7 `. N3 D, r# s/ y1 K( @/ E& B(14)孩子训练时先调整瞳距,使双眼看到一个光点且灯光处于最亮,有部分孩子双眼融合功能异常,会出现2个光点,调整到灯光最亮即可;训练几十秒后多数孩子能看成一个光点。如果还是2个光点,建议使用“裂隙尺”进行集合与散开训练,融合功能很快正常;
' a/ t! }; Z+ W4 l(15)在使用哺光仪训练时,家长还要督促或监督孩子近距离不得过度用眼,平时还要养成读写姿势正确的良好习惯,还要每天户外活动2小时以上,还要每天做5分钟“米字型”手指转眼操,外加“手指操调节训练”2分钟;
1 {, \* ]& K, J. I
0 u% f; i  m. u; x# o+ ]# X% n; ^% h* W( u
(16)在使用哺光仪训练期间,每天看电视或使用电脑不得超过30分钟,每天使用手机不得超过 20 分钟;
4 d, Y& ^- B( D7 t% d(17)在进行训练时,若双眼屈光参差较大,双眼训练发现一眼效果明显,另一眼效果较差,这时可采用单眼训练,先将效果较好的眼遮盖进行训练,观察训练效果;
, j; F3 ^& J" x4 [0 `$ J(18)训练时一般都是在视力较好状态下训练。有配戴OK镜的孩子,白天视力较好时,训练可不戴镜。单眼裸眼视力大于0.6,训练可不戴镜。进行哺光仪训练时,戴普通镜片的眼镜;
: M# T/ f$ Z! m: e8 U% h(19)一般哺光仪在训练时发光功率经过一段时间使用,功率有消耗现象,建议定期对眼的入射功率进行自检(网上有功率检测仪销售),否则功率过低会影响训练效果。检测入射功率时,测量仪器放在眼部训练的位置进行检测。如果发现入眼功率异常,请与哺光仪供货商联系;) e$ A* R( u3 r5 M; U( i
(20)在使用哺光仪训练时,初次使用哺光仪训练者,应在30天内复查,防止不正确使用事项发生。以后每3个月复查一次裸眼视力、屈光度、矫正视力、眼压,并测量眼轴长度。
4 `. Q' v* E" w: Z1 Y8 F4 O: J(十一)裂隙尺训练
: E! F0 h: T% q& y' E( A裂隙尺优点:训练场地简易、操作方便、训练方法简单、训练效果明显。裂隙尺如图 15、图 16 所示,
6 W8 P5 W7 ^) I, r3 s# l' U裂隙尺检查与训练方法5 l! x& c8 n9 ]  X+ E- D
裂隙尺  是目前视功能训练不可缺的重要项目。* F* i- {# i  J0 \! J
/ B; t# @/ Z! a: ]: [8 s4 G
" A" h; u+ Z4 V' T9 G
1、裂隙尺适用人群. r$ g2 ~: ^" p/ u' V% G5 j$ g* u
适用于集合与散开,融合功能异常患者,近距离阅读不持久等群体。
) y  V9 t3 A- Q% j* D, V2、裂隙尺用途6 A( t% W( W9 M- ]) U
用于改善调节、融合、立体视、脱抑制,加强调节与集合的关系。  a8 T9 a4 A, U% E" i
3、裂隙尺的训练须知
. ~+ m8 h, N- }* e3 o(1)训练者鼻尖对准裂隙尺标杆,将裂隙尺调直。
& a( {, h( j4 u0 ~1 W; p7 p(2)训练卡片共有14张,其中前2张是检查卡片,检查训练者是否存在“抑制”现象,后1~12号卡是训练卡片。6 ]& K0 x& q0 C% f* P- W* }/ |0 M
(3)裂隙尺上标有训练挡板位置和训练卡片放置位置(在卡片上有注明)。挡板放置标识A和1~12号挡板位置。
4 R& i9 E/ ]7 [  ?& k4 u卡片位置有:“A”与“0”两处,“A”卡位离眼较远,是用于做“检查’之用,“0”卡位离眼较近,是用于做“训练”之用。4 y. @% M: l% D2 d: X
(4)裂隙尺上“DA”位置是用来放“双孔挡板”做检查使用,检查眼睛是否存在“抑制”现象。
3 j7 f$ q& U) Y" @' k(5)训练时卡片与挡板必须放置相应位置后再进行检查或训练
. C& j9 p( L9 N& `; K+ B6 s: G(6)训练挡板有“单孔”集合与“双孔”散开2个。
3 j; N6 J4 x; g9 H; {0 u(7)1~7号卡是训练“散开”,用“双孔”训练,也可使用“单孔”训练。
" u7 ^% e$ a7 [% _% ](8)8~12号卡是训练“集合”,只能用“单孔”训练。* ?" A* t* ?- }) ^0 e6 `0 i
(9)检查眼睛是否存在“抑制”,双孔挡板放在“DA”处,第一张检查卡片选“钟表+R/L”图片,如图17所示,放在“A”处,检查周边是否存在抑制。第二张检查卡片“星星”图片,如图18所示,放在“A”处,检查中心是否存在抑制。如果观察不明显,可以在鼻尖位置稍作移动裂隙杆。
6 `" k' {: g( v" z* d(10)每张卡片的棱镜量是序号×2.5,如8号的棱镜量=8x2.5=20,(注:2.5为一常量)。
7 u. w2 ?7 ^6 V6 V# P( a' h! X(11)单孔:集合——到12号卡片——30▲BO8 p5 L# H& a5 _
双孔:散开——到6号卡片——15▲BO+ g/ @, W. P9 Q$ K: y6 Z
(12)不管是集合或散开,都是把两个图片看成一个。$ q3 ]+ W6 F$ K# h; h& b
(13)散开训练终点:到7号卡片,! _/ x! }  k) B! o2 s! `
集合训练终点:到12号卡片。
- g1 E: ^& p' j# Z5 a(14)卡片位置:检查卡放在“A”处,训练卡放在“0”处,训练挡板是根据卡号的序号而放置相应位置。+ s6 n; u4 N. U/ P$ u5 x: c3 X
如:5号卡,训练挡板放在裂隙尺杆5刻度处;% B, w! H3 `7 Q* l% v7 |9 B' Q
9号卡,训练挡板放在裂隙尺杆9刻度处
6 X' _$ U2 K. d. h9 ~4、裂隙尺检查方法: G# t. l- Q6 B$ s2 i9 H7 ], V) E5 W
裂隙尺检查黄斑周边与黄斑中心是否存在抑制,如图19所示+ M% L' ~4 i" y4 u& w) Q0 Q
(1)检查前准备:选双孔挡板,放在“DA”位置。选检查卡片“钟表+R/L与星星”。放在“A”位置。
6 c' u, j" k8 _8 }( Y(2)检查步骤:
) I; ?+ V: U- M- t  Ha.近视患者必须戴镜训练(患者如有视力不好先进行矫正),鼻尖靠近裂隙尺一头,选“钟表+R/L”卡片,图片如图17所示;. P5 d% b3 ?, R- ]5 J: }! A9 D
b.检查时用单眼观察,如图19所示,患者用手遮盖左眼,右眼能否看到“钟表 +R”,再遮盖右眼,左眼能否看到“钟表+L”。若能看到证明患者双眼黄斑周边视觉正常,若有一眼看不到属于“黄斑周边”抑制;. I* @; K+ J. V( n
c.选如图18“星星”卡片,与上述检查方法相同,检查左、右眼能否看到“星星”图案。“星星”卡片是检查患者黄斑中心是否抑制,如左右眼都能看到“星星”,证明患者双眼黄斑中心视觉正常。若有一眼看不到属“黄斑中心”抑制。
/ m9 p% E3 j! ~  j5 e5、裂隙尺做“散开”训练步骤
$ N: ^% @7 g3 Y/ D' z; v散开训练是1~7号卡片,使用双孔挡板或单孔挡板都可以。建议使用“双孔”挡板训练,如图20所示。
# D$ E1 w9 {' P" O9 a9 \) U2 \(1)若视力不好,请戴镜训练(双眼视力不正常要先矫正);
7 P% Z: e; L9 d1 A(2)先做散开训练,使用双孔挡板,训练卡片是1~7号卡,如图20、图 21所示;) o3 W" p3 e4 b4 }* }# B' p. \
(3)将双孔训练挡板放在“1&2”处,1号卡片放在“0”处,如图20 所示;  g7 a: Z8 f7 E/ p$ J0 M5 E
(4)双眼注视,把2张图片看成(融合)一张图片,同时有立体感觉,当生成一张立体图时应保持3~5秒(默数5下),将视线从卡片上移开,再重新注视卡片,尽可能快速获得融合一张图片功能,并保持3~5秒;  @' ]/ m7 `0 B% e4 k3 x
(5)再进行2号卡片训练。把2号卡片(如图22)所示,同样放在“0”处,双孔训练挡板放在“1&2”处;8 b: x" u, A3 S
(6)训练方法与“步骤4”相同;
7 K. Q% C1 x0 ^1 U; a8 }4 k( f, H" a(7)再进行3~7号卡片训练,3~7号卡片同样放在“0”处,双孔训练挡板放在相对应的3、4、5、6、7位置处,训练方法与“步骤 4”相同;
4 I, H) m4 C9 b& c& _$ H+ C0 ](8)越往后面,训练难度越大。都是按照“步骤4”方法进行训练,直至7张卡片训练完。
% g; L/ \! F. i9 i6、裂隙尺做“集合”训练步骤; w5 _% W1 P3 {
集合训练只能使用“单孔”挡板,卡片为8~12号卡片:# W2 V9 q! ?3 R5 _( a8 {% K8 p
集合训练能全部“融合”的人数较少(年龄越大集合越困难)。建议大家为了看近眼睛不容易疲劳,多进行裂隙尺的“散开与集合”训练。( D% G  w4 X. U- C* J
(1)双眼屈光不正矫正到正常,
* q3 o/ Z7 C& y! T* K(2)8号卡片同样放在“0”位置处,单孔训练挡板放在“8”位置处,如图 23 所示。! S$ V+ s, k) A9 A9 H% k
(3)双眼注视卡片,把2个图片融合成一张图片,同时有立体感,当生成立体图片并保持3~5秒(默数5下),将视线从卡片上移开,再重新注视卡片,尽可能快速融合并保持3~5秒。
. S; x8 m+ v$ i8 p) G$ p3 l3 j(4)再进行9~12号卡片训练,卡片同样放在“0”位置处,单孔训练挡板放在相应的9、10、11、12位置处,训练方法与“步骤3”相同。# S: T; k9 q4 z6 q* R2 W! U8 A0 q$ m
(5)如果在几号卡片不能融合,训练就从几号卡片开始,训练方法与“步骤3”相同,直至12号卡片。. ^+ w- }6 W; q# Q! u( q
7、裂隙尺训练总结- [+ V% F8 Q. g8 |  z9 }4 p5 C
(1)散开训练一双孔挡板一1~7号卡片,也可使用单孔挡板训练。
, K9 C& n# A8 U& |(2)集合训练→单孔挡板→8~12号卡片,只能使用单孔挡板训练。1 Q# D9 D: d/ S/ [9 y; }2 }) y4 m
(3)不管是集合训练还是散开训练,都是把2张图案看成(融合)一张图案。
* w3 @& E% x" \' ^& N# J(4)集合训练困难时,引导棒或手指放在挡板与卡片中间或靠近卡片一端,慢慢向卡片处移动,引导训练者注视达到融合正常,这样反复引导训练。
* n: ~! A1 E1 b0 q  t(5)散开训练困难时,引导棒或手指放在卡片后,慢慢向卡片处移动,引导训练者注视达到融合正常,这样反复引导训练。5 D  x7 H* z7 q; h4 ^2 f

" g' W. g9 B3 R- s4 y$ T, S; F+ C
$ J: K( ]% R+ Q% j9 l' a, q; @) @7 {% a2 Z, A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明目社

GMT+8, 2025-5-5 20:55 , Processed in 0.04123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