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简单一步 , 微信登陆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42|回复: 0

调治近视的刮痧疗法

[复制链接]

108

主题

0

回帖

396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396
发表于 2024-11-14 23:46: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刮痧疗法又称刮疗法,是用刮痧工具蘸清水、食油或润滑剂在体表部位进行由上而下、由内向外反复刮动的一种外治方法。刮痧疗法通过刮痧工具作用于体表,使人体气血得以畅通,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消除疲劳,增强体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和健身的目的。
  刮痧是一种常用的简易治病方法,在民间广为流传,具有简便易行、取材方便、经济实惠、毒副作用少的优点,适合于家庭保健。
  刮痧的工具比较简单,常用的有边缘光滑的嫩竹板、牛角刮板、玉刮痧板、沉香木板、瓷碗、小汤匙、铜钱、硬币、蚌壳等。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可以找到一些代用品,只要是片状质硬的物品,且边缘光滑、便于使用就可以了。

1.刮痧的操作方法
用手掌握住刮痧板,用于治疗时,刮痧板厚的一面对着手掌;用于保健时,刮痧板薄的一面对着手掌,刮痧板与治疗部位呈45°~90°角。对于颈部、背部、腹部、上肢、下肢,应从上向下刮拭,胸部由内向外刮拭,刮拭时用力应均匀。在刮痧过程中,要求手法要柔和,不要过于生硬,力度及刮拭速度要均匀,不可时轻时重或时快时慢。

2. 刮痧的手法
刮痧有补法和泻法两种,以轻柔和缓的刺激手法进行较长时间的刮拭为补法;以较强的刺激手法进行较短时间的刮拭为泻法。此外,向着心脏方向刮拭的手法为补法,远离心脏方向刮拭的手法为泻法;顺着经络循行方向的操作手法为补法,逆着经络循行方向的操作手法为泻法。具体操作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等因素决定采用补法或泻法。一般来说,虚证应采用补法,实证应采用泻法;年老体弱者多用补法,年轻体壮者多用泻法。

3. 刮痧的注意事项
(1)刮痧时,室内应保持空气流通,患者应避风,并注意保暖。
(2)刮痧工具边缘应光滑,无破损,以免伤到皮肤。
(3)空腹、过度疲劳、熬夜后不宜进行刮痧。
(4)操作时手法应均匀一致,轻重适度。
(5)刮痧部位应少而精,刮痧时间一般不超过25分钟,夏季室温过高时,更应严格控制刮痧时间。
(6)刚刮痧时如果患者皮肤发红,且感到疼痛,则不宜采用刮痧手法治疗。
(7)如果刮痧部位皮肤患有化脓性炎症、溃烂、急性炎症等,不可在皮损处或炎症局部直接刮拭,可在皮损处周围刮拭。
(8)个别患者在刮痧时会出现晕刮现象,轻者出现精神疲乏、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出冷汗、心慌、四肢发凉等症状;重者可出现血压下降,神志昏迷。一旦出现晕刮现象应立即停止刮痧,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喝一杯温开水或糖水,用刮板的角部点按人中穴,力量宜轻,或对百会穴和涌泉穴施以泻刮法,患者病情好转后,继续刮内关、足三里。
(9)刮痧后应保持情绪平静,戒除发怒、焦虑的不良情绪,忌食生冷油腻。
(10)刮痧出痧后30分钟以内不要洗凉水澡。
(11)刮痧后可饮1杯热水,以补充体内消耗的津液,并促进新陈代谢。
(12)刮痧后痧斑未消退前,不应在原处再次刮拭出痧。

4. 刮痧疗法的禁忌证
(1)身体过瘦、皮肤失去弹力者,不宜采用刮痧疗法。
(2)患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如血小板减少症、白血病、过敏性紫癜症等不宜采用刮痧疗法。
(3)患有肝硬化腹水者的腹部不宜刮痧,全身重度浮肿者不可刮痧。
(4)新发生的骨折患部不宜刮痧,外科手术瘢痕处应在2个月以后方可局部刮痧;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后,瘢痕局部不宜采用刮痧疗法。
(5)局部皮肤发生炎症、溃烂,以及传染性皮肤病的病变局部禁止刮痧。
(6)原因不明的肿块及恶性肿瘤部位禁止刮痧。
(7)妇女月经期下腹部慎刮,妊娠期下腹部禁刮。
(8)小儿及老年体弱者不宜刮痧。
(9)过饱、过饥、过渴、醉酒、过度疲劳者不宜刮痧。

5.调治近视的刮痧方法
方法一
【取穴】头颈部:睛明、承泣、翳明、风池穴;
背部:肝俞、肾俞穴;
上肢部:合谷穴;
下肢部:足三里、光明、三阴交穴。
【操作】对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后,涂上刮痧油,用刮痧板按头颈部、背部、上肢、下肢的顺序进行刮拭。
方法二
【取穴】头颈部:大椎、攒竹、睛明、瞳子髎、承泣、风池穴;
背部:肝俞、肾俞穴;
上肢部:合谷穴;
下肢部:光明穴。
【操作】对局部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后,涂上刮痧油,用刮痧板按头颈部、背部、上肢、下肢的顺序进行刮拭,每穴刮30~50下,每天1次。
方法三
【主穴】主穴:风池、大椎、大杼、膏肓、神堂穴。
【配穴】攒竹至睛明、承泣、太阳、合谷、足三里、光明穴。
【操作】轻刮攒竹、睛明、承泣、太阳穴3~5分钟,以不损伤皮肤为度,重刮其他经穴3~5分钟。
方法四
【主穴】头颈部:睛明、攒竹、鱼腰、丝竹空、太阳至风池、大椎穴;
背部:大杼、膏肓、神堂穴;
上肢部:合谷穴;
下肢部:足三里、光明穴。
【配穴】肝肾虚者加脾俞、肝俞、肾俞穴。
【操作】用泻法、重手法刮拭大椎、大杼、膏肓、神堂、合谷、足三里、光明穴3~5分钟;再中等强度刮拭患者头面部穴位3~5 分钟,以不损伤皮肤为原则。
方法五
【取穴】太阳、攒竹、睛明、瞳子髎、承泣、风池、肝俞、肾俞、足三里、光明、合谷穴。
【操作】太阳、攒竹、睛明、瞳子髎、承泣穴用点揉法,其他穴位以中等力度刮拭,以局部出痧为宜。
方法六
【取穴】头颈部:百会、神庭、睛明、攒竹、丝竹空、太阳、上关、承泣、风池穴;
上肢部:合谷穴;下肢部:光明穴。
【操作】患者取坐位,先刮拭头部穴位,再刮拭眉眼部穴位,然后依次刮拭颈部、上肢和下肢部穴位。
方法七
【取穴】上星、百会、肝俞至肾俞、四白、足三里、瞳子髎、光明、通里至神门、太冲穴。
【操作】眼周穴位用刮痧板的厚缘轻刮,其他穴位用刮痧板的薄缘重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明目社

GMT+8, 2025-5-5 17:55 , Processed in 0.02646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