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藏神志,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心脏的健康不仅关乎血液循环的顺畅,更与人的精神状态、情绪调节密切相关。中医强调“治未病”,即在疾病发生之前,通过调节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对于心脏病的预防同样适用。
养心护心法宝
1规律作息,充足睡眠中医强调“子午流注”,认为人体各脏腑在一天中有其特定的活跃时段。保证充足的睡眠,尤其是夜间11点至凌晨3点,是养肝血、养心神的最佳时段。2适量运动,动以养心中医提倡“动则生阳”,适量的运动如散步、慢跑、八段锦等,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脏功能,但需避免过度劳累。3情志调节,心平气和中医有云“怒伤肝,喜伤心”,情绪波动过大易影响心脏功能。保持平和的心态,学会释放压力,如通过冥想、瑜伽、太极拳等方式调节情绪,有助于心脏健康。4饮食调养,清淡为宜中医倡导“药食同源”,建议日常饮食应少油少盐,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及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果、全谷物等,以养心安神,保护心血管健康。5穴位按摩,疏通经络中医穴位按摩是养心护心的重要手段之一。如按摩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有助于宁心除烦、理气止痛;按摩神门穴(位于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则可安神定志,缓解心悸失眠。
中医妙治心病
对于已患有心脏病的患者,中医强调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及环境因素,采用中药汤剂、针灸、拔罐、刮痧等多种治疗手段,旨在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从根本上改善心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冠心病——胸痹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在中医中也被称为“胸痹”,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在“胸痹心痛篇”专门讲述了胸痹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和治疗方剂。所谓的“痹”指的是不通,中医讲“不通则痛”,所以胸痹就是指的是胸部疼痛、憋闷感。
早期识别
有些患者早期并没有出现胸闷痛的症状,但是他的体征已经发生改变。中医上可以通过“鼻褶心征”、“耳褶心征”、“肥胖”等症状来早期识别心血管疾病。
01鼻褶心征 鼻梁根部出现一根横纹时,被称为“鼻褶心征”,要警惕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不可掉以轻心。“鼻褶心征”多发生在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人群中,如血脂异常、高血压、吸烟、糖尿病、长期精神紧张、睡眠质量低等。
02耳褶心征 耳朵的耳垂上有一条褶皱,这种情况被称为“耳褶心征”。如果出现这种体征可能预示着血脂高、血液粘稠度高、心脑供血不足的问题。
03肥胖 肥胖,尤其是腹部肥胖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这类人群很有可能高血压、血脂高或者胆固醇高等,血管中血液较为浓稠,所以血管壁容易产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中医妙治
1.穴位贴敷:选心俞、膈俞、脾俞、肾俞等穴位。
2.耳穴压豆:取穴心、神门、交感等穴位。
3.中药泡洗:常选用当归、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
4.中药离子导入治疗:选择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背俞穴等穴位。
5.寒凝血瘀、气虚血瘀者取穴隔姜灸,选用心俞、隔俞、膻中、气海等穴位,每日交替施灸,也可取穴选用艾条灸,取穴足三里、内关等穴位。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