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心脑血管疾病是当今世界上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包括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等。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在应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挑战中,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治疗手段,展现出了卓越的疗效和巨大的潜力,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了另一种视角和途径。
二、中医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认识
(一)中医理论基础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道中运行,周流全身,以濡养脏腑组织。若心气不足、心阳亏虚或心血瘀阻等,均可导致血液循环障碍,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同时,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若肝气郁结或肝阳上亢,可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血压升高、血管痉挛等。肾藏精,主纳气,肾精亏虚可致心肾不交,影响心脏功能及血管弹性。此外,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气血不足,无力推动血行,且易生痰浊,阻滞经络。
(二)病因病机分析
情志失调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或愤怒等不良情绪,可使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耗伤阴血,导致肝阳上亢,进而引发高血压、冠心病等。或肝郁气滞,血行不畅,形成瘀血,痹阻心脉。
饮食不节
过食肥甘厚味、醇酒乳酪,损伤脾胃,运化失常,水湿内停,聚湿生痰,痰浊上扰,蒙蔽清窍,可致眩晕、中风等;痰浊阻滞心脉,则发为胸痹心痛。
劳逸失度
过度劳累,耗伤心气,心气虚则推动无力,血行瘀滞;过度安逸,缺乏运动,气血运行不畅,也易导致瘀血内生。
年老体衰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脏腑功能逐渐衰退,肾精亏虚,心脉失于濡养,血管硬化,弹性降低,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且老年人多正气不足,抗邪能力减弱,更易受外邪侵袭或内生邪气所扰。
三、中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方法
(一)中药治疗
辨证论治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进行辨证分型,然后选用相应的方剂进行治疗。例如,对于心气虚型冠心病,常用保元汤加减,以补益心气;心血瘀阻型则以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通脉。对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可选用天麻钩藤饮平肝潜阳;痰湿内阻型则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化痰祛湿。
单味中药的应用
许多中药具有明确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如丹参,能活血化瘀,改善心肌缺血,可用于冠心病、心肌梗死的治疗;黄芪,可补气升阳,增强心肌收缩力,调节血压,常与其他药物配伍用于心脑
中血管疾病伴有气虚证者;山楂,能消食健胃,活血化瘀,有助于降低血脂,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药复方的优势
中药复方是中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特色和优势所在。复方中的多种药物相互配伍,协同作用,可从多个靶点、多个环节对疾病进行综合调理。如通心络胶囊,由人参、水蛭、全蝎等多味中药组成,既能益气活血,又能通络止痛,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脏功能,减少心肌梗死面积,还能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二)针灸推拿治疗
针灸
通过针刺特定穴位,可调节人体气血阴阳,疏通经络。例如,针刺内关穴可宁心安神、理气止痛,对冠心病心绞痛有显著疗效;针刺太冲穴可平肝潜阳,调节血压;针刺百会、风池等穴可改善脑部血液循环,用于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的头晕、头痛等症状。此外,艾灸疗法也常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辅助治疗,如艾灸关元、气海等穴可温补肾阳,增强机体正气,促进疾病康复。
推拿
推拿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可促进气血运行,缓解肌肉紧张,调节脏腑功能。对于高血压患者,可推拿头部、颈部及足底的穴位,如印堂、太阳、风池、涌泉等,起到平肝潜阳、降压宁神的作用;对于冠心病患者,推拿胸部及心经、心包经循行部位,可宽胸理气,改善心脏供血。
(三)中医养生康复
饮食调养
遵循中医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的原则,合理搭配饮食。多食用具有健脾益气、活血化瘀、降脂降压等作用的食物,如山药、红枣、木耳、芹菜、洋葱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
情志调节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过激。可通过听音乐、练书法、打太极拳等方式舒缓情绪,宁心安神。中医的情志疗法如 “以情胜情” 法,也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加以运用,如对于焦虑抑郁情绪较重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可采用喜胜忧的方法,让其多参与愉悦身心的活动。
运动锻炼
适度的运动有助于气血流通,增强体质。适合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运动有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太极拳动作柔和,能调和气血,平衡阴阳;八段锦可舒展经络,调理脏腑;散步则简便易行,能促进血液循环,但运动强度要适中,避免过度劳累。
起居有常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避免熬夜。注意保暖,尤其是头部、颈部和脚部,防止寒邪侵袭。居住环境宜安静、舒适、通风良好。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