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季,研究发现,气温每下降1摄氏度,心梗风险就增加2%。
西医认为:寒冷的空气会让血管痉挛,血液黏稠度增加也会导致血压的不稳定,这些可能都会造成斑块的破裂和血栓形成,就容易导致心梗的发生。
中医如何认识心血管疾病?
心绞痛、心肌梗死类似中医的胸痹,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脉痹阻。就像一条河流,由于河水结冰或泥沙、石块的阻塞,或是由于推动无力,导致河流不畅,闭阻不通,不通则痛。泥沙、石块就犹如体内的痰湿、瘀血。
中医认为:胸痹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老体虚等因素有关。
01寒邪内侵
素体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阴寒之邪乘虚侵袭,寒凝气滞,痹阻心脉,而成胸痹。水在寒冷的冬天会结成冰,血液也一样,寒凝则血瘀。在寒冷的环境中,血液运行会缓慢,加上血管收缩,会进一步加重这种情况,瘀阻严重则闭阻不通。
02饮食不当
过食肥甘、饮食生冷,或饮酒过度,脾胃损伤,运化失司,水聚湿停而酿生痰浊,阻遏胸阳,气机不畅,心脉闭阻,发为胸痹;痰浊久留,痰瘀交结,心脉痹阻,发为胸痹。
03情志失调
忧思伤脾,脾虚气结,血行不畅;或脾伤失运,水湿聚为痰浊,痰瘀互结,痹阻心脉;或郁怒伤肝,肝郁气滞,甚则气郁化火,灼津为痰,气滞、痰浊痹阻脉道,发为本病。
04年老体虚
中老年人肾气渐衰,气虚行血无力,则血脉瘀阻,发为本病。
胸痹的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理性质属于本虚标实。本虚是指心、脾、肝、肾及气血阴阳亏虚,机能失调;标实为寒凝、气滞、血瘀、痰阻等相互影响。
根据疼痛辨别性质
一般来说,闷痛最为常见。若闷重痛轻,痛无定处,与情绪有关,多为气滞。闷痛痰多,阴天易发,苔腻者为痰浊。
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或伴舌质紫暗,有瘀斑,脉涩,多为血瘀。
疼痛如绞,遇寒而发,伴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涩,为寒凝心脉。
若畏寒蜷卧,舌淡而胖,则为阳虚内寒;心胸隐痛而闷,活动引发,气短心慌,为心气不足。
中医治病求本
胸痹发作期治标,以祛邪为主,采用活血化瘀、辛温通阳、泄浊豁痰之法;缓解期以扶正固本为主,治宜温阳补气、益气养阴、滋阴益肾。虚实夹杂者,则应攻补兼施,或视其偏颇,先补后攻或先攻后补。
紧急情况下可舌下含化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复方丹参滴丸等缓解疼痛。
心梗的急性发作,西医一般采取置入支架急救,这是抢救生命的有效手段,但并非一劳永逸。很多人置入支架之后需终身服用抗血小板药。而且放入支架后再次心梗的情况也不少见。
预防心梗,中医更有优势
中医的优势在于治未病,无论是否已置入支架,都有必要进行中医调理。支架如同给河流另架起一条通道,如果河里的石块、泥沙不清理走,仍会形成新的瘀滞。通过中药活血化瘀、通阳泄浊,如同将河道里的泥沙、石块清理走,河水就能够顺畅流通了。
冠心病不要等心肌梗死了再治,高血压不要等中风了再治,早期中医调理气血,调平阴阳,即可大病化小,小病化了。中医天人合一的大思维,整体把握病情,精准辨证施治,灵活遣方用药,临证可收大功。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