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士怡,第二届国医大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阮士怡从事中医事业近70年,创建了该院中西医结合学科心血管学科,提出了“心-脾-肾三脏一体”防治心血管病的学术思想。 国医大师 阮士怡阮士怡认为心主血脉,心受肾、脾两脏共同生化之血液,使之循行于经脉之间。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须血液的充足供给。心受血之后,经过脉、络、孙络等循行于全身,各个器官才能执行各自的功能,保证身体的正常运转。此早在《内经》中已有记载,即“……指受血而能摄,掌受血而能握,足受血而能步……”若心血不足,则百病皆生。结合现代医学,心即心脏,脉为较大的血管,络为小血管,孙络属微循环系统。如能保持或加强心脏的泵功能,保护血管内皮的完整,不受外邪之侵犯,血管中层的舒缩功能正常,微循环通畅,才能正常执行养料和气体的物质交换,排除废物,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而体力不衰,达到防病抗衰老的目的。此当属“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思想。由此他提出,首先保护血管内皮正常是关键。如果没有动脉内膜的损伤,一些胆固醇颗粒就不会粘附在受损的内皮细胞上,不会形成粥样硬化之斑块,血管就不会狭窄,血流速度就不会受到影响,疾病则无从谈起。其次,甲襞微循环是循环系统的终末部分,它直接参与皮肤及其附属组织的营养物质交换和气体交换、废物的排泄等。应用药物保持其形态及功能,使其没有变形及出血的发生。遵从以上理论,阮士怡经过多年研究,运用中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可推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收到良好的效果。 患者李某,女,时年38岁。高血压病史近10年,自1972年7月始发心前区痛闷,并向左肩部放射,日发5~6次,每次5分钟左右,1972年12月来门诊就医。 刻诊:患者心前区疼,含硝酸甘油可以缓解,每次1~2片,伴有心悸,气短,头晕,睡眠欠安,舌淡嫩苔少,脉沉细数,血压160/100mmHg,心界向左扩大,心率100次/分,心律齐,未闻杂音,胆固醇4.99mmol/L,心电图II,III,aVF,V3,V5导联ST段下降1~1.5mm, 诊断:冠心病,心绞痛。 中医辨证:气阴两虚。 治法:益气养阴。 服用“651丸(现名活血保心丸)”两周后心前区疼痛明显减轻,心悸、气短也有所好转,1个月后,心前区疼痛基本消失,劳累后胸中稍有憋气感,复查心电图:正常。 按:阮士怡认为冠心病的发生多与年老体虚,肾气不足,饮食不当,损伤脾胃,七情内伤,气滞血瘀,思虑劳倦伤及心脾等因素有关,其病理有虚实两个方面。心、脾、肾虚是病之本,气滞血瘀、痰浊、阴寒是病之标,本例为气阴两虚型冠心病。 所谓“气”是指人体中的能动力量,“阴”是脏腑、机体的营养物质。气阴损伤则血脉失荣,经脉空虚,凝泣痹阻,胸痹心痛乃成。益气养阴法之“651丸”是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中炙甘草汤加减化裁而来,其功能为益气生津,滋阴复脉。 益气药调整机体的气机,促进血液的运行,将痹阻之脉疏通,改善冠脉循环,进而使心肌对氧的供求得到平衡。养阴可以扶正、生津,津液得复心阴旺盛,心脉失养得到改善,心肌缺血得到补偿,缺氧得到供应。故服药后患者心绞痛可以减轻或消失,心电图正常。 患者李某,女,时年55岁。1972年因劳动后心悸气短,下肢浮肿,在某医院诊为风心病,二尖瓣狭窄。于1975年、1977年、1979年3次出现心衰,服地高辛可缓解。1980年3月再次出现心悸,气短,活动后加重,下肢浮肿,服用地高辛疗效不明显,入院。 查体:口唇紫绀,颈静脉怒张,两肺底可闻及少许湿啰音。心尖搏动于胸骨左缘第5肋间锁骨中线外1.5cm,心尖部可闻及双期杂音,心律不齐,心率120次/分。肝于右肋下6cm,剑突下8cm,质中等硬度,腹部有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指凹性水肿。舌质紫暗,脉沉细结代。 诊断:风心病,心衰。 中医辨证:脾肾阳虚,水湿泛溢。 治法:温肾健脾,化气利水。 处方:仙灵脾10g,肉桂6g,茯苓15g,苍术15g,丹参24g,红花15g,五加皮10g,泽泻30g,猪苓30g,苦参12g。每日1剂,水煎服,分两服。 服15剂药后,心悸气短明显减轻,咳喘消失。下肢浮肿消退,舌紫暗较前减轻。 继服原方加水红花子10g,大腹皮15g以巩固疗效,治疗一月余,好转出院。出院时,口唇无紫绀,能平卧,肝有轻度肿大,腹水征消失,下肢不肿。 提醒:文中方子请在中医指导下使用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