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简单一步 , 微信登陆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01|回复: 0

什么是成像超前?什么是成像滞后?

[复制链接]

307

主题

0

回帖

1030

积分

网站编辑

积分
1030
发表于 2024-8-23 16:37: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经常讲“近视防控距离为先”,长时间近距离用眼是近视的主要原因,拉开距离可以有效预防近视的进展。为什么近距离用眼会加深近视呢?今天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两个基本原理,什么是成像超前?什么是成像滞后?

​近视是眼睛对成像的一种适应状态。当我们观察近视标时,光线经过折射,成像点位于视网膜之后,这称为远视离焦或成像滞后。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眼睛会接收到一种信号,即需要增长以看得更清楚,进而刺激眼轴增长。而在观察远视标时,正常的成像点应恰好落在视网膜上。若使用正透镜或有近视的情况下,光线折射导致成像点位于视网膜之前,这称为近视离焦或成像超前。长时间的成像超前,类似于我们所说的雾视训练,能够有效缩短眼轴,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关于成像位置对近视的影响,众多研究文献达成共识:若成像超前,脉络膜会增厚,从而有效减缓近视的发展;反之,若成像滞后,脉络膜则会变薄,进而会促进近视的加深。

中心成像滞后

成像滞后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中心成像滞后和周边成像滞后。我们首先来探讨中心成像滞后,它也常被称作调节滞后。举例来说,当我们注视距离我们40厘米的物体时,我们的晶状体需要动用2.5D的调节力(计算方法为1除以0.4)。但是,晶状体有时候会“偷懒”,只提供2D的调节力就足够了,这样就会剩下0.5D的调节滞后。同理,如果我们把物体距离缩短到20厘米,晶状体需要提供5D的调节力(1除以0.2),但实际上,它只提供了4D的调节力,留下了1D的调节滞后。这表明,我们观察物体越近,晶状体遗留的调节滞后就越明显,对近视的促进作用就越强烈,进而导致眼轴的增长速度加快。

​这张图片显示,调节滞后与用眼距离呈反比关系。在1米以内的距离,调节滞后现象会出现。观察发现,距离越短,理论调节值与实际调节值之间的差异就越大,这意味着调节滞后的程度也越严重。因此,对近视眼的刺激也就越强烈。​
周边成像滞后

​接下来,我们来讨论一下周边成像滞后。周边成像滞后是随着眼球形态由球形向椭球形的转变而逐渐产生的。在正常情况下,即眼睛为正视眼且未出现近视时,眼球呈球形,此时并不存在周边成像滞后。然而,一旦出现近视,眼球就会由原本的球形变为椭球形。即便中心成像点仍然准确地落在视网膜上,不存在中心成像滞后的问题,实际上,周边成像点却位于视网膜之后,这就导致了周边成像滞后的现象,而这种滞后又会潜移默化地刺激眼轴的增长。

在理解了中心成像滞后与周边成像滞后的概念后,我们基本上也就掌握了雾视治疗的基本原理。简而言之,雾视治疗实际上是通过人为方式创造一种成像超前。我们既可以利用远像光屏(雾视屏)来制造产生中心成像超前,也可以通过周边离焦镜来实现周边成像超前。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鼓励孩子在使用远像光屏时,同时佩戴离焦镜,因为这种做法能够同时实现中心与周边的成像超前效果。因此,我们经常讲远像光屏与周边离焦镜联合使用,近视防控效果会更为稳定,原因就在于此。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明目社

GMT+8, 2025-5-5 20:34 , Processed in 0.02939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