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简单一步 , 微信登陆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53|回复: 0

视觉感知的形成

[复制链接]

108

主题

0

回帖

396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396
发表于 2024-11-3 22:31: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婴幼儿时期,作为孩子整体发育的一部分,视觉感知与身体运动功能同步形成。下一节你会了解这方面的详细信息,并且理解为什么在视觉训练中包括了身体运动的练习。

想象一下,三脚架上有一台精密的相机。三脚架代表你的身体,而相机则代表你的眼睛。如果三脚架摇晃,即使有最好的相机,照片质量也会很差。孩子的身体也是如此,为了获得良好的视觉,有时需要保持身体静止,有时需要保持稳定的平衡,而有时必须精确控制身体运动。
如果孩子有异常的身体运动习惯,在视觉训练过程中,医生会要求进行平衡和运动练习,继续阅读下面的内容,你会了解这些练习背后的原因。如果孩子没有这方面的问题,那么你可以跳过本章。
视觉信息处理的早期阶段
婴儿在发育的早期阶段主要专注于触摸、移动和了解自己的身体。随后,婴儿会开始体验身体两侧的协调运动,这对视觉发育非常关键。
我们的身体两侧对称,每一侧都有身体运动所需的腿和手臂,以及对称的感知器官,包括眼睛、鼻孔和耳朵。我们的肺和肾也成对出现,甚至大脑都分为左右半球。从解剖上讲,成对的感知功能,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也反映到了我们的神经系统,神经通路在身体中有大量的对称交叉和再交叉。
大脑分为左右半球
婴儿如何意识到对称的身体?
我们出生前,在妈妈的子宫内,腿和手臂的不协调活动,比如踢或者推,给我们带来了身体运动的早期体验,同时让我们触摸到了“外部世界”,尽管这个“外部世界”非常有限。
许多新生儿在出生后第一天就能够用眼睛寻找母亲的面孔,甚至能短时间注视母亲。这之后,婴儿的眼睛会随意移动,看起来不太协调,这是部分婴儿斜视的部分原因。
在婴儿时期,通过每一次看向目标,大脑形成了复杂的神经回路以协调双眼肌肉运动,并识别目标物体。两只眼睛位于面部不同位置,为了融合双眼功能,需要大量互相连接的神经元同时工作。我们依靠不断地学习和练习,在婴儿时就掌握了这项功能。
在这个阶段,当双手触摸到一个物体时,“抓握反射”确保我们可以抓住物体。到了下一个阶段后,我们会将物体拿到嘴边,并用嘴进一步感知这个物体,嘴是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感知区域。
我们在婴儿时期所经历的每一次眼神接触,每一次的触摸和拥抱,都会让我们更加依恋照顾自己的人。在可以随意移动身体前,我们已经能用眼睛追随熟悉的人。不久之后,我们就能够同时使用双眼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物体。眼睛和双手协同工作,从左到右寻找目标物体,并把它们拿到我们身体的中间位置。
感知与身体移动的同步,比如手眼协调抓取物体,让我们能进行一些有意识的行动。从此以后,通过感知、抓取和观察,我们可以探索各种物体。在这个阶段,我们总是把物体拿到身边,让它们处于自己可以感知的半径范围。通过无数次这样的行动,我们逐渐熟悉了周围的物体。
此外,我们在不断探索移动身体的方式,比如抬头、转身、爬行、抓向物体或者用脚把物体踢开。这些活动伴随着双眼协同功能的增强。两只眼睛同时看向一个目标以及追踪移动的物体,都是高度复杂的大脑功能。在我们可以随意移动身体和爬行前,这些功能就已经开始形成。
“抓握反射”是我们的先天本能,最初,它可以让我们抓住物体。之后,我们会形成探索周围物体的能力,在这些过程中,有时会放开物体并再次找到它。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婴儿有多么喜欢这个游戏。但很快,放开物体就变成了扔开物体,对家人来说,这标志着照顾婴儿开始变得困难。正是由于无数次这样的动作,我们学会了体验空间,同时,感知和行动的半径范围也在扩大。
我们的空间体验千差万别
我们会区分不同种类的空间范围,比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即身体周边的小范围空间。如果有人距离太近,我们会感到不舒服。在拥挤的电梯里,你一定有过这种体验。这时很多人会避免眼神接触,维持最低限度的距离感。
世界各地的文化观念不同,人们的私人空间范围大小也不同。例如,在人口稠密的地区,私人空间的范围要小很多,而在人口稀疏的地区,情况则刚好相反。
手臂可以到达的空间范围是我们婴儿时期探索的领域。早期对空间远近和上下的体验,让我们能认识身体位置与周围空间的关系。一旦我们学会转动身体,很快就会进入爬行和行走的阶段,这标志着更多空间探索的开始。我们怀着极大的热情,想要抓住所能触及到的一切物体。甚至多年以后,一些孩子仍喜欢用手触摸物体。由于早期探索习惯的强大影响,父母的提醒“只能用眼睛看”常常被他们忽视。
随着孩子的成长,这个需要触摸一切的发育阶段会逐渐被视觉取代,这时,不需要触摸就可以将看到的物体分类。例如,孩子1岁时,就能在三维的视觉世界里四处走动,他们可以观察物体、识别物体、抓住物体。
婴儿 4个月大时,大脑已经可以识别物体的轮廓并区分不同的物体。在5个月大时,婴儿能理解透视、阴影、遮挡等基本的物理现象。例如,两个物体不能同时占据相同的位置。
在这个发育阶段,大脑形成了大量视觉信息处理功能
尤其重要的是,物体识别和图形背景感知能力的形成,让我们可以在复杂的背景中,识别出目标物体,并将注意力集中到这个物体上。
依靠视觉方位感知功能,我们能将身体整合到周围的空间。例如,当想要抓起右侧的物体时,我们将身体右转。想要拿到上方的物体,我们会向上伸出手臂。如果后面发出声响,我们会向后转动身体。通过估算前方物体的远近,我们能知道是否需要向前走动才能抓住目标物体。
随着空间体验的增加,我们知道了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妈妈,依然是原来的妈妈,之前使用过的玩具再次使用时,还是同一个玩具。通过这些经验,我们对周围的世界产生信任和安全感。我们对环境越熟悉,学习和识别的速度就会越快。
视觉感知发育障碍
一些患有自闭症的婴儿,会在感知发育的早期阶段产生恐慌情绪。他们没有形成稳定的方位感知、图形背景感知,以及物体恒定的概念。结果,即使视野中有细微的变化也会让他们非常困惑。由于缺乏物体识别的重复体验,他们很难对环境产生信任和安全感。
事实上,甚至存在一种仅仅影响人脸识别的视觉信息处理障碍。这种“脸盲症”属于先天疾病,患者无法识别人脸。根据研究,大约2%的人口患有这种疾病。
然而在某种程度上,“脸盲症”这个名字并不准确。实际上,患者可以看见人脸,可以区分男女,可以分辨面部表情。他们看向人脸时,只是不能识别这个人是谁。
“脸盲症”的病因位于大脑一小块区域,称为梭状回。这些大脑细胞专门用于人脸识别。很显然,对于我们的安全感来说,这一小块大脑区域至关重要。试想一下,你只能依靠声音、动作、服饰或发型来辨认谁正在跟你讲话。如果你的孩子在幼儿园,无意中穿了其他孩子的夹克,而且没有走路也没有讲话,你将无法在一群孩子中认出你的孩子。
需要重点强调的是,“脸盲症”与情绪无关,也不是我们见到某位朋友,一时想不起来他的名字。这是一种独立的视觉感知障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许多患者甚至不知道自己患有“脸盲症”。他们只是觉得在人群中缺乏安全感,但却不知为何。其他人会感到“脸盲症”患者没有礼貌、不友好或沉默寡言。
如果孩子在人群中感到焦虑,或者与同学交流举止“奇怪”,或者惊慌地抓住妈妈的手害怕走失,他们可能是“脸盲症”患者。此外,老师了解这种疾病非常重要。如果2%的人口患有“脸盲症”,那么每所学校都会有这类患者。
多达2%的人口患有“脸盲症”,他们无法仅通过
面孔认出自己的孩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明目社

GMT+8, 2025-5-5 20:37 , Processed in 0.02744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