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情感悲喜并不相通,有人每日定时就寝,沾枕即眠,鼾声如雷,白天精神饱满;而有人即便困倦至极,早早躺下,却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失眠已成为困扰众多人的常见问题。据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2024中国居民睡眠健康白皮书》数据显示,有59%的人存在失眠症状,而完全没有睡眠障碍的人群仅占19%。 长期失眠不仅会对日常工作和生活产生负面影响,还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长远的危害。失眠并非现代人的独有现象,古人亦饱受其苦,诗词中多有描绘,如“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 在因失眠而焦虑的漫长历史中,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凭借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在调理失眠方面展现出了显著的优势。 一、中医对失眠的认知
中医将失眠症称为“不寐病”。《黄帝内经》中记载:“昼精而夜瞑”,指出睡眠是人们对自然界昼夜变化的生理适应。一天之内,天地阴阳的消长变化,形成了白天阳气旺盛、夜晚阳气潜藏的特点。若阴阳失衡,阳盛阴衰,则会导致失眠。 失眠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入睡困难、睡后易醒、醒后难以再次入睡、睡眠不实、时醒时睡或整夜无法入眠。 中医认为,失眠的病因病机多与劳逸失调、情志异常、饮食不节、脾胃不和以及病后体虚等因素有关。 治疗时,应遵循补虚泻实、调整阴阳的原则,具体治疗方法包括内服中药以及针灸、推拿、耳穴、穴位贴敷、刮痧、功法等外治法,这些方法各有优势,并可联合应用。 二、中医内外结合治疗失眠
1. 中药内服治疗失眠: 中医对失眠进行辨证论治,常见证型包括肝火扰心、痰热扰心、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心胆气虚等。 根据证型的不同,可选用龙胆泻肝汤、黄连温胆汤、归脾汤、六味地黄丸、交泰丸、安神定志丸等方剂进行治疗。 此外,还可以采用中药单味药代茶饮,如酸枣仁、远志、五味子、茯神、缬草、落花生枝叶、柏子仁等。 2. 中医外治法治疗失眠:
(2)内关穴(位于手腕横纹上两寸,手臂内侧两根大筋之间)(3)安眠穴(位于耳垂后凹陷处与枕骨下凹线连接的中心点)。- 推拿治疗:以头部推拿为主,根据患者病情,辨证配合使用头面部、脊背部、腹部、足部等推拿方法。通过推拿手法操作,行气通络,调节脏腑,养心安神,健脾和胃,补肾健脑。对机体实施有效的按摩和良性刺激,有助于恢复自主的生理性睡眠,安全有效,无副作用,接受度高。
- 耳穴疗法:采用耳穴埋豆、耳揿针、耳磁珠等方式刺激耳部穴位。《黄帝内经》指出:“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耳部分布着丰富的神经,通过刺激心、脾、肾、肝、神门、交感、皮质下等耳穴,可有效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并缓解因失眠引起的情绪焦虑等症状。
- 穴位贴敷:将个性化中药处方打粉调糊,每晚临睡前1小时贴于相应穴位,次晨起床后揭去,每天更换1次,疗程2周。通过中药与穴位刺激的联合作用,调节脏腑功能。
三、其他中医治疗失眠的方法
1. 药膳汤:中医强调“药食同源”,合理的饮食调理有助于改善失眠。
- 酸枣仁汤:材料包括酸枣仁15克、龙眼肉10克、冰糖适量。将酸枣仁和龙眼肉放入锅中,加适量水煎煮30分钟后加入冰糖调味。此汤具有安神、镇静的作用,适合心脾两虚型失眠。
- 莲子百合汤:材料包括莲子30克、百合20克、冰糖适量。将莲子和百合洗净后放入锅中,加水煮沸后小火炖煮1小时,加入冰糖调味。此汤具有安神、养心的作用,适合心神不宁、心烦失眠者。
- 桂圆莲子汤:材料包括桂圆和莲子,按1:1的比例煮成汤。此汤具有养心、宁神、健脾、补肾的功效,适合中老年人和长期失眠者。
2. 中药香囊:香囊由盛载香料的囊包制成,中医临床使用香囊多取其芳香之气避恶邪。现代研究发现,将特定中药制成香囊,利用药物特有的性味,经口、鼻、皮肤吸收后,可刺激机体经络和脏腑功能,起到调节气机、疏通经络、五脏通畅、祛邪扶正的作用。
推荐由檀香、远志、石菖蒲、佩兰、合欢花、冰片等中药组成的安神助眠香囊,置于床头或枕边,适于失眠健忘、情绪焦虑的人群。3. 中药沐足:将特定的中草药煎煮后用于沐足,借助水和草药的温热刺激足部穴位,调和身体气血、疏通经络、安神助眠。
推荐由生地黄、当归、柏子仁、夜交藤、炒枣仁、灵磁石、肉桂、龙首、炒远志、甘草等药材组成的安神沐足方。将配好的药粉倒入足浴桶中,加入37-40℃的温水,睡前浸泡双足20-30分钟。同时,可结合足底按摩,刺激足底特定反射区,进一步补益心肾、清心安神。4. 中医传统健身功法:中医传统健身功法是心身同治的重要方法,注重调动患者自身的主动性,通过意识调节情绪,通过运动调节脏腑气血,达到“心身合一、阴平阳秘”的境界。
常见功法包括八段锦和太极拳,建议每周练习3~4次,每次半小时,至少持续12周。
四、中医提醒
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是预防和治疗失眠的关键中医有云:“人卧则血归肝”,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让身体各系统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应避免熬夜,睡前不玩手机,减少外界干扰,保持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特别建议21~23时入睡,这一时间段有利于阳气的升发,对身体各系统的休息和恢复最为有利。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