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研究推算,我国共有2.9亿心血管病患者,其中冠心病患者1100万人,约10.3%居民为心血管病高风险人群,且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病死率仍处于上升阶段。心血管病死亡率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比例的40%以上,是威胁百姓健康的重大疾病。
辨证论治解决疑难心脏病
前不久,浙江省杭州市中医院心血管病科主任医师祝光礼的门诊来了这样一位患者,45岁的李先生(化名)年龄不大,但是多种疾病缠身:20年脂肪肝病史,7年糖尿病病史,4年高血压病史。今年1月和4月还因冠心病行PCI手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两次,分别植入支架1枚和3枚。
虽然做了手术,但李先生还是觉得身上有些“不爽”,常常感觉心悸、胸闷,人非常疲倦。于是,他想找中医调理。祝光礼四诊合参,诊断李先生为胸痹心痛病,属气阴两虚证,治以益气养阴、解郁安神。他叮嘱李先生,除了要坚持西药规范治疗外,还要定期门诊随诊服中药治疗,并调整生活方式和作息。经过一段时间的综合治疗后,李先生觉得自己完全恢复成健康人了,胸也不闷了,晚上也睡得香了,有时候还能去爬爬山。今年85岁的老张(化名)是祝光礼的老患者了。25年前,他因冠心病、心衰病情严重,差不多每个月都要坐一次救护车送到医院抢救,后来他索性直接买房子搬到医院对面住。经朋友介绍,老张慕名来到祝光礼的专家门诊。祝光礼为他调整了治疗方案,加了益气养阴、肃肺利水的中药。从最开始的每周一方,到后来的每月一方,老张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好,这几年都没有再坐过救护车。87岁的老何(化名)12年前因为突发心梗做了支架植入手术,但是术后还是经常胸痛、胸闷,生活质量非常差,身边也离不开家人照料。
“支架手术后,患者虽脱离生命危险,但仍会因为心梗后的残余狭窄、微血管病变感到不适。”祝光礼为老何开具了宽胸开痹的中药,服用一段时间后,这些症状渐渐消失了。现在的老何,除了每个月来祝光礼门诊开一剂中药,基本和医院“绝缘”了,还当上了家里的“壮劳力”,承担起每天买菜做饭的任务。
“人们总认为中医是‘慢郎中’,其实这是对中医药的片面认识。”祝光礼说,“我们对复杂、危重的心脏病患者进行抢救时,会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这样既能发挥西医学作用快、效果突出的特点,又能发挥中医药调整人体内环境、提高患者抗病能力、改善远期效果等优势,使更多患者从中获益。”
专家带来养心建议
慢性病的发生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想要拥有一颗健康的心脏,远离冠心病等心血管病的困扰,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十分重要。
少吃肥肉多吃鱼
从营养学角度看,鱼、虾、蟹所含的胆固醇较低,特别是一些海鱼中还含有丰富的欧米伽-3脂肪酸,能令血管健康通畅、富有弹性,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不过也不能一概而论,并非所有海产品都是有益心脏的,像鱿鱼、章鱼、墨鱼、鳗鱼等的胆固醇含量就相对较高,蟹黄、虾籽等也应少吃为妙。此外,老年人可适量吃燕麦等杂粮,补充谷类纤维。
远离烟酒,少喝咖啡和饮料
祝光礼建议心血管病患者们不要抽烟喝酒,也不要喝含糖的饮料。咖啡含咖啡因,有兴奋作用,不利于睡眠,也建议少喝。
规律运动,日行万步
规律的运动可以强健心脏。能走路时尽量不坐车,多动腿脚有助于将下肢的静脉血送回心脏,也是护心法宝之一。对于心血管病患者来说,病情能得到良好控制,日行万步也是极好的锻炼方法。
自我调整,学会减压护心
心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就是自我压力过大等情绪和心理问题。对于此类患者,一方面应按部就班地学习和工作,让自己积极适应社会;另一方面,可以多参加各种团体活动,随愿自己的兴趣爱好,调整心态,培养乐观开朗的性格。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